。即,在社区中,搭建信息平台,吸引有主动参与意愿的居住者,挖掘出社区种子并加以保护。以社区种子引导和培育社区组织形式,激活社区链接,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形成社区内人和人之间非正式邻里关系的建立,继而可用公共空间盘活社区各类资源,打造社区活力聚集地,建立社区新邻里文化。
建立社区新邻里关系,是形成新社缘的过程。过程中,不断搭建并充实社区六大板块,建立人与人的信任,弘扬社区中的,共建社区的协同文化,让每个人对社区都有一份归属感。
在社区内搭建信息平台,确保信息通达,居住者与社区相关方都可了解、参与、体验社区发展过程;同时令信息对等,为有意愿的居住者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最大限度地激活居住者的内生动力,助力社区发展。
在社区范围内,人们相互交流、传递信息,就会出现社区信息平台。只是人们使用的工具在发展变化。19世纪,人们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电报、报纸、大字报和广播来进行传播传播。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电视、电话、互联网等。
当下,移动互联网兼具信息传递的高效性、信息量的爆炸性、信息沉淀的方便性和信息搜索的快捷性,如今已成为主流工具。从QQ到微信,到快手、抖音和直播等,依靠的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流量。
而社区明显有地域限制,且成员需求复杂,无法通过单一工具实现所需全部信息的传递。实际上,从现下的“互联网思维”之中,无法产生出真正适用于社区的工具。我们也期待,结合社区新邻里关系的逻辑和互联点,未来可以生发新的媒介工具,引领新的潮流。
对社区来说,一个好的信息平台,可以确保信息准确、直接、及时到达居住者以及任何社区相关方,也可以承载信息的沉淀。社区信息的流通,意味着信息对等——本质则是资源能够平等流通,为社区发展提供基础。所以,信息平台是基础性工作。
现阶段,社区常用的信息工具令人眼花缭乱。从社区利益相关方来看,两支较强的力量是行政和商业。行政方面,从居委会到街道再到各级部门,都会做信息工具,意图给老百姓使用,形式一般是APP或小程序等。而开发商、物业、一些房产中介等会开发自己的系统,比如APP或小程序,供居住者应用于不同场景,社区场景只是其中一环,其本质是一套管理模式。
目前在居住者之间,最常用的信息工具,还是承载在微信上的。尽管微信也有沉淀不了信息的缺点,但足以承担小范围的邻里交互。未来也许会出现更合适的社区信息工具。
好的社区信息平台,需要有一定基础。对现阶段的社区来说,任何事儿的基础,都是“建立信任关系”,信息更是基于信任关系而传播。如果老百姓不相信这个信息,那就不会使它流动。这就意味着,这个信息是死的,是无效的。
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阶层,获得信息的渠道不同,了解的内容也存在差异。面对这类信息壁垒,居住者/老百姓基本只能被动无奈接受。天长日久,人们形成狭隘的认知模式,更容易受骗上当,或做出对未来发展不利的决策。
不妨想象,一个社区如果有30%的居住者积极传播信息,这个社区基本就没有“秘密”。居住者可以迅速获得准确信息,做好充分准备,让生活/工作/个人发展/家庭规划等更加从容。
反过来说,如果社区内的信息不能公开、流动,直接触达一个个具体的居住者/老百姓,那么社区发展就是空谈。而社区信息平台是否有效,取决于多少居住者/老百姓信任信息的真实性,愿意用自身信用背书,自发去传播信息。
这三年来,中国社区也在发生变化。好的一面是,居住者开始相互连接,积极互助。负面情况是,社区空间有所收缩。基层工作人员工作辛苦,但很多时候是为应对上面压下的事项,而非为居住者服务。如果要解决民生需求、保护老百姓基本权益,就更要强调,需要以职业素养进入行业。不能突破居住者的个人边界。
谈到社区信息平台,就需要说到“辟谣”。当下,可以感受到,“不信谣、不传谣”成为部分居住者/老百姓的口头禅。但靠这句口头禅,是无法回应谣言背后的问题的。
实际上,当一些部门发布信息时不够精准明确时,基层也会难以把握信息的准确性,居住者/老百姓从而不得不依赖自身生活经验、人脉圈子等,相信小道消息。进而,有所偏差的信息获得大量传播,加上人们过度焦虑之下的丰富想象力,就会出现不可控的状况。这就导致要花额外成本,去解决“谣言”问题。
而到了社区内部,关于社区的事务,谣言的根源就无法存在。基于社区层面的真实居住场景,造假难度系数过高,且没有必要,造假很快会被戳破。另外,社区包含最基础的民生需求,相关信息万一有偏差,居住者生活很容易陷入困境。社区基层也会更为慎重。
这正是“附近”的价值。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中,远方的信息于我们而言是不对等的。因为没有足够的体验、观察和交流,那些信息大概率是不真实的。根本上,其信息的运作逻辑是营销,不是为了呈现事实。
那么,如何甄别远方的信息是否真实?对我们来说,如果连附近的真实都不可见,就更接收不了远方的真实。正是在社区之中,我们可以习得如何识别和体会附近的真实。
居住者需要依靠在地力量相互支持。有需求就有市场,三年来,社区团购遍地开花,尤其是在生活配套不够完善的社区。虽然社区不能全由商业去推动发展,但商业力量在社区板块的敏锐度,是社区从业者需要留意观察的,其发展逻辑、可复制性、执行效率上都有可学习之处。
在地互助中,居住者相互建立链接,甚至建立了一定信任。这个过程,对社区利益相关方也有很大帮助。以居委会为例,居委会是基层政权的抓手。假设居委会有十位工作人员,面对三千人以上的居住群体,每人要应对几百位居住者。日常状态下,很难做到一对一的信任和理解。而在互助过程中,居委会与居民完成了更好地相互看见。
归根结底,使用工具的人是关键。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便捷性,但建立好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才能把握社区信息传播的关键。
邻里关系尚未建立时,居住者呈原子化状态。信息只是某些居住者或利益相关方掌握的资源,社区信息到达率不高,居住者对社区各类事项不明确知晓。因此,建立线上线下的平台很重要。
在线上平台方面,作为社区从业者,我们常用微信朋友圈进行活动发布、组织招新、社区倡导等,将社区动态展现在朋友圈。通过微信群,实现群体间的线上交互和议事。微信小助手(注:即一个微信号)是固定在社区、为社区服务的微信号,是与居住者沟通的枢纽,也是社团直接沟通的桥梁。
要进行更好的社区传播,线上信息沉淀平台必不可少。现阶段最流行的是微信公众号。也有的用其他工具做活动后期传播。不同平台和工具有不同功能,大多数时候,实现社区内的信息传播,最后仍是以多种工具沉淀到微信。在此,还是期待能有一款工具,将所有功能都实现。
关于线下平台,要利用好公共空间。居住者的必经之地,是放置公告栏和电子屏的最佳场所。小中大型社区活动,是最佳传播时机。可将活动安排在必经之地,如公园、广场、社区场所等,也可以在活动中与居住者面对面交流。
最核心的是人与人的交互。无论线上线下,人们建立信任,就可用自己的常用工具在线密集交流。这种交流还可延展到线下,面对面沟通,让彼此了解更深入,相互更信任。居住者会在原有社会关系基础上,建立新的人脉。
每个社区实际情况不同,需因地制宜,基于社区既有的模式,一步步迭代。整合在地擅用的信息渠道,在此基础上,发展适合本社区的信息平台——一个沉淀平台+点状密集传播的信息平台。
社区所有信息是围绕人而存在的。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商业、居住者、社团等,都有各自的信息渠道,以各自习惯的使用方式存在。其实,可整合沉淀到一个平台,按照各自习惯的方式,发起点状式传播。
回归真实——先要和居住者直接建立信任关系。和利益相关方建立信任关系是必要的,但不是核心、首要的事项。因为,和居住者建立好信任关系,利益相关方也会成为很好的协作者,且这种协作关系可应用于社区全场景之内。
社区信息平台的构建,每个社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我们的实践中,在无锡太湖国际社区,因初建的微信公众平台无法满足居住者诉求,不同社区自组织就会开设自己的公众号。而到了郑州紫荆华庭社区,线下碰面是最快的信息传递方式。因为,这里的许多居住者来自河南周边农村,之前在村里喊上一嗓子,信息传递就完成了。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很容易在见面时建立,一说来自河南哪个地儿,大家立马熟稔起来。总之,最好的社区信息平台是“人”——密集持续传播信息的人。
在社区,让居住者以最快速度获取准确信息。这需要人与人密集传播,不是发起平台就能实现的。不论工具如何变化,只要人与人不断交互,传播就不会停止,人们会用自己习惯的工具,将信息散布在各平台。我们将这种传播方式叫做点状密集传播。
信息工具不断变迁,无法将其固化、模式化。仍然强调,其核心是,抓住社区的人——不论传播者是居委会、物业、业委会、商业机构、居住者,还是单位、组织,在考虑传播的时候,要让接到信息的每个人,都有转发。产生密集转发,就能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即使不同身份的话语体系不同,但在良好沟通中形成信任关系,也能让想传递的信息准确到达。
另外,需要一个多功能、好用的沉淀平台,让居住者可追溯社区发生过的故事。信息平台搭建只是初期工作,保留好沉淀平台,让居住者相互建立信任。大家熟悉之后,信息工具就会多元发展。
因为住在里面的人不同,每个社区都独一无二。实际上,社区硬件并不重要,甚至有没有给居住者使用的公共空间也没那么重要。每个社区都好比孩子,有自己的秉性、优势、过往历史等,也有自己的问题、劣势等。搭建信息平台,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收集现有社区信息平台(含利益相关方)的情况。在地资源是支持社区工作的启动力量,谁熟悉社区,了解社区过往历史,谁或哪个群体或机构曾在社区贡献力量,谁认识的居住者多,谁具有社区声望和组织力,哪个单位或机构信用背书较好,社区以往如何让信息到达居住者。
在社区建立信息渠道,先要调查在地擅用的渠道是什么。已有社区信息平台,包括但不限于电话、宣传栏、张贴通知、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号、个人微信号、APP、小程序、纸制品、面对面交流及其他。
已有方式未必全面,但基本有效。居委会习惯用电话联系住户,尤其是年纪较大的居住者。宣传栏也是居委会常用方式。
而物业习惯的办法是张贴通知。因为有电梯使用权,物业公告就有了最佳去处。人流量大的地方是社区枢纽,比如电梯,也可以考虑其他人群的必经之路等。
业委会偏向使用线人的QQ群。物业会尝试开微信群。开发商擅长运营公众号,也有把个人微信号当成品牌形象运作的。开发商的销售以及物业公司小伙伴把个人微信号作为工作号,朋友圈都发工作内容。APP或小程序也是不少开发商或物业的渠道。关于
纸质传单,居委会可能发放文明养犬、普法打黑等倡议。第三方社区组织会制作海报、社区刊物等,用于招募志愿者、展现社区风采以及自身工作总结等。当然,不可忽视
具有公信力的利益相关方、群体或个人。在无锡太湖国际社区,居委会是有公信力的利益相关方,也是邻里代言人,其角色更接近“行政服务提供者”。2014年,我们介入社区时,居委会公众号约有400关注量,和物业、居住者沟通均不频繁。尤其是,居住者不太需要到居委会办事,所以接触很少。我们机构介入后,发现居委会副主任认识不少邻居,她曾负责准生证办理,本身也是社区居住者,认识一些老邻居。
这就是具有公信力的个人,是我们可以借助的力量。在郑州紫荆华庭社区,房子初期交付阶段,维权不断。有居住者成立了
两个500群,这是有影响力的群体。虽然后面和群体的沟通颇费了点心。
Copyright © 2022 杏彩体育官网入口网址·(中国)手机客户端登录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4995号-3杏彩体育手机客户端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