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物联网概念诞生开始,电梯物联网也便随即开始了探索之旅。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磁铁感应、电梯随行电缆通信、RFID卡,到外挂感知的电梯传感器,再到后来“黑匣子”概念的诞生,乃至于现在集大成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电梯等等。可以说,电梯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全过程。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电梯种类有:乘客电梯、载货电梯、医用电梯、观光电梯、建筑施工电梯、车辆电梯、船舶电梯等。其中,前四种电梯是最常用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极大地带动了电梯产业的蓬勃发展。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国内电梯保有量已突破800万台,预计2021年电梯的产量也将超过120万台。
同时,我国对电梯的生命周期并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根据特种设备使用规定及行业的规定,电梯生命周期一般为15-20年。这也就意味着伴随着电梯保有量的增加,电梯老龄化问题也将日益严重。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因电梯老龄化问题发生的事故频率的增加,电梯安全问题逐渐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对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电梯物联网最初是为了解决电梯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概念。因为尽管电梯有限速、缓冲、安全钳等安全装置,但是因为种种无法预估的危险,电梯貌似并不完全安全。
一套完整的电梯物联网监测系统由数据采集部分、数据传输部分、中央处理部分以及应用软件共同构成。电梯数据采集装置负责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经过大数据分析,最终集成显示在大数据监测平台上,相关单位可通过后台数据,实时监测电梯运行,从而做到及时的维护和故障救援。
早在电梯物联网兴起之初,国内的部分地区就开始了电梯物联网的尝试。但是基于扫码查看电梯的出厂信息、维保管理等操作并没有实质意义上解决乘梯安全、维保管理等需求。因此,实验结果可想而知。
随着2013年国家质检总局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对电梯的安全管理责任进行了界定,明确了电梯使用管理的责任主体,提倡利用电梯物联网设备来保障电梯安全。各地虽没有做相关政策的同意要求,但是实际项目上却有要求。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电梯物联网行业的入局者也逐渐增多,截至目前,行业内已经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
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电梯物联网自然也不例外,随着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提倡,电梯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在不断地落地生根。
2020年4月6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改进电梯维护保养模式和调整电梯检验检测方式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市监特设〔2020〕56号),明确要求:基于物联网的远程监测系统的电梯,试点单位应当通过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电梯的运行状况。
同年内,我国部分城市也相继出台了“56号文”的相关政策。但是,就目前来看,要想确保电梯质量安全、运行舒适、信息化管理,还需要更多优质的解决方案。
在现有的电梯物联网解决方案中,在电梯内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操作。但是,由于电梯的长时间运行、抖动导致的数据采集不准确现象也是存在的。此外,在电梯上额外加装过多的传感器,对电梯安全性造成的潜在影响也是无法预估的。
要从根源上解决电梯物联网的发展问题,让其真正为电梯安全、管理、维保赋能。首先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无论是政府主导的国标,还是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技术联盟主导的行标、团标,要站在保护整个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共赢发展的立场去规范、鼓励、服务电梯物联网行业的深入发展。
其次,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的形成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光靠单打独斗是无法将整个行业做强做大的。同时,目前建立标准统一的服务平台也是阻碍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将数据资源这一电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关键点打通,才能为高效的发展奠定基础。
未来,电梯物联网要想继续发展壮大,扩大影响力,还要在利用电梯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各行业的软硬件资源共享和利用。同时,加强与其他智慧物联网应用场景的互联和数据共享,比如智慧建筑、智慧校园、智能家居,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广告营销等等。
Copyright © 2022 杏彩体育官网入口网址·(中国)手机客户端登录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1054995号-3杏彩体育手机客户端登录